门徒代理注册1975年7月,宝成铁路电气化工程全部建成,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诞生,拉开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序幕。
半个世纪过去,从手工架线到智能运维,从高原雪域到繁华都市,从艰难启程到领跑全球,中国铁路驶入了崭新的发展轨道,一条条电气化“钢铁动脉”纵横神州大地。
截至2024年底,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6.2万公里,其中电气化铁路超过12万公里,电气化率达75.8%。这背后,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,也书写着中国速度、中国质量和中国标准的崛起之路。
跨越:电气化铁路迈向“中国智造”成都平原,一座崭新的现代化车站正在拔地而起。
“我的父亲曾经奋战在宝成铁路电气化建设一线,如今我也成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的技术骨干,参与到成渝中线高铁的建设中。”中国中铁电气化局接触网工雷扬说。
自古以来,蜀道都以其高峻险要、陡峭曲折而著称于世。在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,它都是艰难险阻、难以穿越的象征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宝成铁路的建成通车,终于结束了“百步九折萦岩”“不与秦塞通人烟”的历史。
新中国成立后,经过十多万名建设者近六年的艰苦努力,宝成铁路终于在1958年1月全线日,打通秦岭天堑,宝成铁路首次实现四川与西北地区铁路电气化直通运输,列车运行时速由原来的平均20公里提升到50公里,显著提升“蜀道”通行能力。
铁路在延伸,科技在发展,在这些铁路建设中,都离不开电气化科技的强力支撑和电气化人的创新。
“现代化铁路发展的关键是什么?答案在‘四电’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曾表示。在现代化铁路发展中,牵引供电系统、通信信号、电力、电气化控制,统称“四电”,是高铁的动力源和神经中枢。技术标准是现代铁路建设的根基。多年来,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在牵引供电、接触网系统、智能装备等核心领域持续攻关,掌握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。
在标准化建设方面,简统化接触网成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技术标准接触网。这种接触网,简言之,就是简单统一标准化的接触网产品。此前,我国接触网多采用德、法、日等多国多种制式,型式多样、种类庞杂。2015年国铁集团立项课题,中国铁设主持、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主要参与研制,新型简统化接触网系统应运而生。
较传统结构相比,简统化接触网腕臂零部件在数量上减少39%、螺纹副减少57%、紧固力矩种类减少50%,而产品制造的稳定性、零部件集成度却全面提高,在满足高铁供电系统运行要求的同时,接触网安装和维护效率提升了1/3,为统一全套标准装备、智能识别零部件故障提供了基础保障。
与此同时,接触网施工装备的国产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。在中国中铁电气化局技术人员持续攻关下,我国自主研制的恒张力放线车整车系统全面国产,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。
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,不仅体现在速度和规模的跃升,更在于其对复杂环境的强大适应力。在高寒、高温、高湿、高海拔等多种极端自然条件下,中国标准电气化铁路实现了从容应对。高寒:世界首条高寒高铁——哈大高铁顺利运营,填补了严寒地区高铁施工与维护的多项技术空白。在施工过程中,一系列专用测量设备和施工工艺相继问世,为极端环境电气化提供了技术保障。
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还制定了许多针对高原建设的保障措施:研制了微型升降作业梯车,实现随时移动和升降两项功能,满足单线隧道现场交叉作业需求;研制了便携式化学锚栓辅助定位装置,使精准率和安装成功率提高一倍以上;研制了便携式挂梯,在桥梁区段可以自由滑动,便于人员上下桥墩作业。
不仅如此,从山区高铁贵南高铁到戈壁沙漠铁路格库铁路,再到大风沙铁路兰新高铁,中国电气化铁路正以覆盖全地形、全气候、全场景的能力,不断积累复杂环境下电气化铁路建设的实践经验。